近日,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连续报道家政服务领域的种种乱象,引发了社会广发关注。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的职业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,加强行业监管,满足市场的新需求、社会的新变化,已经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。
家庭保洁、专业保姆、月嫂、育儿嫂……家政服务早已成为帮助市民减轻生活压力、获得优质生活的有效手段,走入了寻常百姓家。生活中,消费者最关注的是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经验,可市民普遍反映,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家政服务员太难了。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家政行业能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,可是大多数家政企业规模较小,专业化、规范化 程度不足。不少家政公司为了赚取中介费,把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放得很低,只要有身份证、能正常交流、会做基本家务就可以,有的甚至连健康证都不需要。前期没有培训,后期没有管理,只要签一单挣一单中介费就万事大吉,市场乱象遂由此滋生。
如今消费在升级:一方面家政行业的收费水平早已走过了廉价时代,消费者希望真金白银的付出得到相应回报;另一方面,消费者的需求越发个性化、多元化、高端化,粗放型服务已经难已满足。这些因素,给家政行业提出了新的考验。
破解供需矛盾,还得靠“岗岗有标准,言行有规范,服务有流程”。目前,家政服务行业已有《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》《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》等国家标准,针对月嫂和家政企业给出了具体指导规范,然而,更多细分领域的标准还在路上。
从“阳光大姐”等较早转型的家政企业来看,高标准高水平的家政从业者不仅大受市场欢迎,也能赚取更高的工资。可以说,“金牌月嫂”“金牌保姆”“金牌保洁”本身就是搅动行业水池的“鲶鱼”,能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,符合消费潮流。
然而,只靠企业自主自觉,恐怕还远远不够。目前家政行业监管难,主要难在监管部门繁杂、权责不清。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从宏观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,协调好相关部门,将监管职权具体化、条文化,而不是只有监管之名而无监管之权。
|